泰国全称泰王国,原名暹罗,位于东南亚。东临老挝和柬埔寨,南面是暹罗湾和马来西亚,西接缅甸和安达曼海。1949年5月11日,泰国人用自己民族的名称,把“暹罗”改为“泰”,主要是取其“自由”之意。官方语言是泰语,用泰语字母,当中约5000万人视为母语。大多数泰国人信奉上座部佛教,佛教徒占全国人口九成以上。全国共有76个一级行政区,其中包括75个“府”与首都曼谷。
泰国共有30多个民族,总计6000多万人口。泰族为主要民族,占人口总数的75%、华族占14%,马来族占2.3%,其余是缅族、高棉族、苗族、瑶族、桂族、汶族、克伦族、塞芒族、沙盖族、孟族等民族。大约有14%的泰国人口是华裔,其中相当一部份来自中国广东省潮汕地区。另外,马来族是另一个重要的少数民族(2.3%),其余的少数民族包括高棉、孟族等民族。除此之外尚有京族,以及一些住在山上的部落,例如巴通族、嘎良族(著名的长颈族)、拉祜族、苗族、傜族等,接近缅甸的山区有少数掸族人,这些人口大约为788,024人。
历史
1. 素可泰时期:
13 世纪时泰族人开始成为这个地区的统治力量,并逐渐宣布从当时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国独立出来。统治者称之为“幸福的黎明”,这也常常被认为是泰国历史的黄金时 期,这是理想的泰国,物产丰富,君主像父亲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国王的是兰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强大的大城对素可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 大城时期:
大 城的君主从一开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响。他们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时父亲般慈善、平易近人。泰国(15张)的君主,而是专制帝王,并采用 devaraja(神王)的头衔。在这个时期的早期,大城的统治向邻近的泰公国扩张,并与其邻国发生冲突。17世纪时,暹罗开始同西方国家建立外交和商业 关系。
1767 年,缅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尽管缅甸人取得了胜利,但是他们对暹罗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长时间。年轻的PhyaTaksin将军和他的随从突破了缅甸人的 重围,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沦陷七个月后,他和他的军队乘船返回到都城,赶走了缅甸驻军,收复了大城。
3. 吞武里时期:
著 名的Taksin将军决定将都城从大城迁移到靠近海的地点,这样有利于对外贸易,保证武器的采购,并且万一缅甸重新进犯,便于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 的吞武里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统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城沦陷后缺少中央权威导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统一各府的统治覆灭了。
4. 曼谷时期(至今):
Taksin 死后,查库里将军成为查库里王朝的第一世国王,即拉玛一世,从1782年统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项举措就是将王室都城从吞武里迁到河对岸的曼谷, 并建造了大王宫。拉玛二世(1809-1824)继续修建工作。拉玛三世Nang Klao国王(1824-1851)重新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联系,并发 展同中国的贸易。“国王与我”中的拉玛四世Mongkut国王(1851-1868)与欧洲国家缔结条约,避免沦为殖民地,并建立了现代泰国。在他统治期 间,开展了许多社会和经济改革。
宗教与文化
泰 国是世界上的佛教强国之一,大多数泰国人信奉作为国教的上座部佛教(部派佛教的一个分支),佛教徒占全国人口95%以上。佛教对日常生活产生强烈的影响。 长老非常受人们尊敬。因此,无论在城市还是乡村,寺庙(wat)都是社会生活和宗教生活的中心。禅是佛教最普及的方面之一,有无数泰国人定期坐禅以提升内 心的平静和愉快。游客也可以在曼谷的几个中心或者国家的其他地方学习坐禅的基本原则。泰国南部的陶公府、北大年府和惹拉府以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为主,占 全国人口的4%。另外亦有信奉基督教和印度教的信徒,但较佛教徒的人口有很大的相差,其仅占总人口的1%左右。这些非佛教信仰者完全有信仰自由,得到一定 的保障。
语言
泰国的官方语言是泰语,用泰语字母,当中约5000万人视为母语。少数民族有他们各自的方言。
穿衣指南
泰国一年四季都是夏季气温,室外只需穿着夏装即可,室内特别是机场、商场、酒店、电影院及出租车内因为空调关系相对较凉,体弱的游客可自备薄外套避免受凉。
礼仪禁忌
泰国人对皇室相当尊敬,因此到访的旅客也应该谨慎展现对国王王后以及皇室成员的尊敬。
拜访宗教地点时,进入供奉佛像的寺庙之前请脱鞋,脱帽,当内有宗教聚会时请不要进入:衣着干净合宜,无袖衬衫和短上衣、短裙或是高于膝盖的短裙及热裤等皆不 适宜。此外,女性请勿触碰和尚,即使是轻微触碰也不行,如有需要将东西转交和尚,要先交给其他在场男性再由他转交给和尚。
泰国人忌讳触碰人的头部,即使是友善的表现也不行,用脚指着某人或某物是被视为极度不礼貌的行为。公开宣示男女之间的爱意是难以接受的。你可能看过一些十分西化的年青夫妇,手牵手的情景,但是,这只在开明的社群中常见。在公共场合请不要暴怒或行为粗鲁,会引起泰国人的反感。
当泰国人互相打招呼时,以双手合十,状似祷告;一般来说,年幼的先向年长的打招呼,而年长的随后回礼合十。